石凌鹤 Linghe Shi
石凌鹤,1906年6月20日生于江西乐平县大田村,原名石联学,笔名凌鹤。他在1926年大革命时期即在他的家乡参加了革命斗争,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电影小组,石凌鹤是五个成员之一。他创作了《高贵的人们》、《死前的欢笑》等话剧,其中1936年创作的以反对日本侵略为主题的《黑地狱》剧本三次再版,两年演遍了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开始后,石凌鹤到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负责...(展开全部) 石凌鹤,1906年6月20日生于江西乐平县大田村,原名石联学,笔名凌鹤。他在1926年大革命时期即在他的家乡参加了革命斗争,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电影小组,石凌鹤是五个成员之一。他创作了《高贵的人们》、《死前的欢笑》等话剧,其中1936年创作的以反对日本侵略为主题的《黑地狱》剧本三次再版,两年演遍了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开始后,石凌鹤到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负责宣传工作,创作并导演了《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夜歌》等动员抗日的话剧,后调至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兼抗敌演剧第八队政治指导员,孩子剧团教导主任等职。他导演了郭沫若第一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演出轰动重庆。
解放战争时期,在昆明参与编辑《民意日报》副刊《人生》,并发表中篇小说《大英雄》,筹建青年剧社,演出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和他自己的《仇剑记》等剧。1949年初回上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活动直至解放。
1949年夏,他被调到江西。1949年9月中旬,中共江西省委决定石凌鹤同志负责组建江西省文联。1950年3月省文联筹委会成立,他任主任。他认为改造旧剧团要有新剧本,便奋笔创作,先后完成《七巧姻缘》、《嫦娥》两部戏曲剧本,在南昌市由京剧和地方戏剧团演出。1952年9月30日,江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后改为省文化局),石凌鹤调任副局长(后任局长兼党组书记)。石凌鹤除行政工作外,非常重视和致力于剧本创作。1953年他与武建伦合作为赣剧团写了第一个大戏《梁祝姻缘》,并采用了群众喜爱的优雅悦耳的南词调。赣剧《梁祝姻缘》的创作、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为赣剧剧种和赣剧团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由于他一边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一边又要搞戏剧创作,经常精疲力竭,甚至不时出现咯血。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创作和改编《木兰辞》、《画皮》、《胭脂狱》、《珍珠记》、《尉迟恭》等多种剧本。其中《珍珠记》1955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戏曲改革的范本之一,1958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
1956年8月间,石凌鹤创作建国后他的第一部话剧《方志敏》,这是他怀着对方志敏烈士的崇敬心情,深入调查采访的结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形象的革命历史剧。在当年全国话剧汇演中由江西省话剧团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三等奖。
1957年,是汤显祖逝世340周年,文化部决定开展纪念活动。对这位蔑视权贵、关心民众疾苦的明代伟大戏剧家,石凌鹤素来是崇敬和爱戴的。他根据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整理、改编成赣剧《还魂记》(弋阳腔)。在改编过程中,突出了原作中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情意真切,文词精美。
1960年至1962年,石凌鹤又创作历史题材的赣剧《西域行》,改编采茶戏《南瓜记》。1960年,在都昌县发现青阳腔,曲调抒情意味很浓,对表现爱情题材合适。石凌鹤就着手改编《西厢记》。1960年上半年完成上集,1961年完成下集。1961年夏,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召开,调省赣剧团上山,为会议演出《西厢记》。中央领导同志看后非常满意,拍手称赞剧本和潘凤霞演唱的成功。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石凌鹤和该团主要演员。
1966年6月20日,就在恰逢他60寿辰的这一天,他被《江西日报》点名批判,罪名无非是“党内走资派”、“顽固坚持‘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疯狂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等。随即迭遭批斗、游街示众,并被扫地出门,住在车库,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几十年苦心珍藏的大量宝贵资料和书籍,被抄劫一空,后被当作“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可谓“十年沉冤,身心交瘁”。
1995年3月8日,石凌鹤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90岁。